光伏行业遇冷?数字化转型成破局关键【上篇】

2025 年一季度,31家A 股光伏主产业链企业整体亏损126亿元,同比扩大 2.7倍——这组数据背后,是中国光伏产业正遭遇的“内外夹击”困境。一边是欧美本土化政策收紧、新兴市场要求提高的外部压力;一边是国内产能过剩、同质化竞争的内部矛盾,叠加企业自身管理短板,光伏企业正站在“破局求变”的关键节点,而数字化转型,逐渐成为穿越周期的核心抓手。

中国光伏产业曾凭借成本优势占据全球市场主导地位,但如今,多重挑战正压缩企业生存空间:

国际市场“壁垒高筑”:欧盟《净零工业法案》要求2030年光伏本土产能占比达40%,美国通过《通胀削减法案》加码本土制造,还对东南亚光伏产品加强“双反”调查。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直接对美出口光伏组件占比仅0.77%,传统主力市场空间被大幅挤压;中东、拉美等新兴市场也开始提本土化要求,比如沙特NEOM项目需配套本地供应链,企业“走出去”成本陡增;

国内市场 “内卷加剧”:截至 2024 年底,光伏主产业链各环节产能均突破1200GW,而2025 年全球需求仅约 580GW,供给超出需求一倍有余。产能过剩直接引发价格战,组件价格一度跌破0.6 元/瓦,全行业利润被严重挤压;同时,同质化竞争还催生专利纠纷(如天合光能与阿特斯专利战),行业陷入“量增价跌”的恶性循环。

外部挑战之下,光伏企业内部管理问题也逐渐暴露,进一步放大了生存压力:

战略“跟风”,产能规划失衡:不少企业缺乏差异化定位,盲目跟风扩产,导致垂直一体化产能过剩;地方政府招商热潮还加剧了重复投资,各地光伏产业园同质化严重,部分企业甚至高负债运营,对市场变化预估不足;

供应链“散而不协”:光伏产业链覆盖硅料、硅片、电池片、组件等多个环节,业态差异大,传统管理模式难以实现协同。尤其是全球化布局下,供应链响应速度慢、资源配置效率低的问题愈发明显;

数字化“浅尝辄止”:尽管头部企业已启动转型,但行业整体仍处于初级阶段。生产、供应链、运维环节数据不通,“数据孤岛” 问题突出;中小企业设备联网率不足 40%,历史数据利用率低,数字化能力难以支撑效率提升;

风险应对 “被动滞后”:企业对国际贸易政策变化响应慢,缺乏预警机制;海外建厂成本高(东南亚建厂成本比国内高 30%),却没有系统的地缘政治风险评估能力,抗风险能力薄弱。

尽管挑战重重,但部分头部光伏企业已通过数字化转型找到突破口,为行业提供了参考:

智能制造 “降本提效”:隆基绿能嘉兴基地部署 AI 质检、数字孪生工厂后,单位制造成本降低 28%,产量损失减少 43%,生产交货时间缩短 84%;晶科等企业也实现了 “灯塔工厂” 级自动化,良率波动大幅降低;

AI 应用 “多点开花”:AI 技术已从 1.0 阶段的视觉检测,升级到 2.0 阶段的工艺优化与设备管理。比如 EL 缺陷识别精度超 99.95%,串焊机智能诊断系统能降低 30% 维修时间,AI 算法还能优化沉积温度、镀膜速度等参数,找到最优工艺组合;

电站运维 “智能升级”:无人机 + AI 图像识别技术开始普及,多模态大模型解析红外 / 可见光图像,10 分钟内就能完成 100MW 电站热斑检测,效率提升 20 倍;智能监控系统、区域集控运维中心也在逐步推广,运维成本显著下降。

面对内外挑战与自身短板,数字化转型不是 “选择题”,而是 “生存题”。但转型如何落地?企业该从业务模式到技术应用如何发力?下篇我们将聚焦具体破局策略,解析 AI 技术如何赋能光伏全链条,敬请关注!

一起体验埃林哲的产品与服务
定制专属您的数字化解决方案
在线顾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