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:“为什么 ChatGPT 能写诗作画,却算不清我工厂里最优的生产排程?”“为什么供应商的 AI平台演示流畅,一到我们复杂的渠道返利规则就‘宕机’?”

过去半年,埃林哲AI创新业务团队走访制造业和零售业客户时,总能听到这样的困惑。当 AI 的“通用智能”光环撞上企业的“复杂现实”,这条鸿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落地的最大阻碍。今天我们先从“趋势”切入,聊聊 AI 的战场变了什么,以及企业应该搭建怎样的 AI 基建。

刚开始接触 AI 时,企业的焦点多在“降本——用RPA替代手工录入,用CV做基础质检,这些场景里通用AI工具确实能快速见效。但一旦切入采购寻源和智能补货等核心业务,通用AI就开始出现“水土不服”现象。
在某紧固件巨头车间,团队曾尝试用开源预测模型做采购规划,结果模型完全无法理解“供应商历史交期稳定性”与“原材料期货价格波动”的非线性关系。最后,通过融合供应链网络优化算法及供应商信用风险模型,再叠加大语言模型解读非结构化合同与行业新闻,才将采购成本压降10%——这背后是5类异构模型的协同作战。
另一组案例来自连锁餐饮企业,通用预测模型在平稳期能应对补货需求,可遇上“突发暴雨 +国庆促销+门店装修”的多重扰动,就彻底失灵。团队后来构建了嵌入门店地理位置因子、对接天气 API 的动态安全库存模型,直接让缺货率大大下降。
这些实践都指向一个真相:企业高价值场景的AI化,本质是“复杂系统优化”问题。AI 不仅要会“感知”(识别图像、文本),更得能“推理”(理解业务规则)、“决策”(在约束条件下找最优解)。

麦肯锡曾指出,85%的企业需要同时调度5类以上AI模型,这和埃林哲的一线经验高度吻合。企业真正需要的不是单个“超人模型”,而是一套能灵活编排、协同进化的智能体网络,核心要抓三个关键点:
① 动态脑”:算力随需而动,不浪费一分钱
有客户用混合云架构动态调度 GPU 资源:促销季自动扩容图像识别服务,非高峰时段就把资源分给报表分析模型,最终推理成本直降50%以上。在 AI 时代,静态资源池就是赤裸裸的浪费,算力必须跟着业务节奏走。
② “协作网”:智能体像员工一样分工配合
某快消企业的项目里,团队部署了三个AI智能体:一个分析终端销售数据,一个监控物流延迟,一个优化调拨策略。它们通过协同看板实时交换信息,配合起来像经验丰富的供应链经理团队。IDC 预测 2025 年每人会有7 个AI 助手,而这些助手能否“组队作战”,才是效率关键。
③ “进化力”:模型得越用越聪明
有个建筑设计平台的 AI 方案,最初只能生成基础框架。团队设计了自动化反馈机制:收集设计师的修改意见,实时回流到训练管道。半年后,AI 已经能主动规避常见的规范冲突 —— 持续进化,才是 AI 保持业务适配性的生命线。

知道了 AI 战场的变化,也清楚了下一代基建的核心,那面对企业的复杂业务场景,具体该用什么方法让 AI“穿透”痛点?
下篇我们将拆解埃林哲的“垂直穿透”方法论,再给出三条落地性极强的实操建议,帮你啃下 AI 硬骨头~欢迎持续关注埃林哲~







沪公网安备:3101050200419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