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上篇我们聊到,光伏行业正面临国际贸易壁垒加剧、国内产能过剩、内部管理待优化的多重挑战,而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行业突围的“必选项”。但具体该如何落地?从业务模式到技术应用,企业该抓住哪些核心方向?今天这篇,我们就来拆解光伏企业的数字化破局路径与未来机遇。

想要在困境中突围,光伏企业首先要打破“规模扩张” 的惯性思维,从“同质化竞争”转向“差异化价值深耕”:
①差异化市场布局:避开壁垒,抢占新兴赛道针对不同市场特点制定策略,是规避风险的关键。比如聚焦中东(沙特、阿联酋)、非洲(南非)等高增长区域,提供“光伏 + 储能” 定制化解决方案,既能避开欧美关税壁垒,又能抓住新兴市场需求;2025 年上半年,中国对菲律宾、阿尔及利亚、哥伦比亚等新兴市场的光伏出口额增幅已超 100%,验证了这一路径的可行性。同时,头部企业还通过 “技术输出 + 本地化合作” 破局:隆基、晶科、阿特斯等在美国本土建设产能,深度融入当地产业链,既满足了美国本土化政策要求,又稳定了市场份额;
②产业链协同升级:从“单打独斗” 到 “生态共赢”摒弃单纯扩产的思路,通过价值链重构提升竞争力:在垂直方向,联合钙钛矿、储能企业构建 “光储氢一体化” 生态,提升系统附加值,减少对单一制造环节的依赖;在横向方向,建立产业联盟,通过产能共享、订单协同提高资源利用率,行业协会也可发挥作用,倡导公平竞争、强化技术创新,避免低价恶性循环。

业务模式调整的背后,需要数字化能力作为支撑。光伏企业需聚焦生产、供应链、运维三大核心环节,构建全链条智能体系:
①生产端:AI 驱动智能制造,降本提效增质生产是光伏企业的核心阵地,数字化改造能直接带来效益提升。比如部署数字孪生平台,实时优化工艺参数,可使良率提升3%-5%;推广自动化生产线、全自动检测设备,建立硅片信息追溯系统,减少人工干预;AI 质检则能替代 90%的人工质检岗位,误检率控制在 0.1% 以下。同时,企业还需加快技术研发,比如多主栅、无损切割、高密度封装等高效组件技术,以及钙钛矿、叠层等新型电池组件的产业化,用技术优势巩固数字化成果;
②供应链端:区块链+ 数据中台,破解 “协同难题”光伏产业链长且分散,供应链协同效率直接影响企业响应速度。通过构建光伏产业区块链平台,可实现硅料、组件全流程溯源,既能降低贸易摩擦中的合规风险,又能记录产品碳足迹,满足欧美市场的碳认证要求;同时,搭建需求预测模型,动态调整产能分配,结合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设计系统,可实现从 “被动响应” 到 “主动规划” 的转变;
③运维端:AIoT 赋能智慧电站,提升全生命周期收益电站运维是光伏企业的 “第二利润源”,智能化改造能显著降低成本、提升效率。比如部署无人机 + AI 智能巡检系统,故障识别准确率更高,运维成本大幅降低;基于天气大模型的发电量预测,能提升电站收益稳定性;发展智能光储系统,还能平抑光伏发电波动,更好地适配新型电力系统,增强电站的市场竞争力。

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,AI 技术在光伏行业的应用正在从 “单点突破” 走向 “全链条渗透”,未来潜力巨大:
①生产制造:从“优化参数” 到 “零缺陷”借助 LLM(大语言模型)结合强化学习,AI 能更精准地分析工艺参数,推荐最优组合;同时构建全流程质量数据体系,以数据驱动改善,助力产线向 “零缺陷” 目标迈进;自动制绒、自动上下料等设备的普及,还能提升工序间的自动化衔接能力;
②电站运维:从“故障维修” 到 “预测预警”时序大模型(如 Informer)可分析逆变器电流电压数据,提前 24 小时预测故障,准确率超 90%;多模态大模型能快速解析红外 / 可见光图像,大幅提升巡检效率;智能清洗机器人、移动运维平台的推广,还将实现电站 “无人 / 少人管理”,进一步降低运维成本;
③前沿探索:从“降本” 到 “创新”AI 还将助力光伏行业突破技术瓶颈,比如加速新型光伏材料研发,缩短研发周期、降低试错成本;在低碳供应链管理中,通过大模型分析全球物流、硅料价格波动,动态优化采购计划,推动全产业链绿色化转型。
从“规模竞赛”到“价值比拼”,光伏行业的竞争逻辑正在重构。数字化不仅是技术升级,更是业务模式、组织能力的全面变革。对于光伏企业而言,抓住业务创新与 AI 赋能的机遇,打通全链条数字化体系,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站稳脚跟,从“行业寒冬”驶向“价值蓝海”。







沪公网安备:31010502004192号